龋齿是怎么形成的?日常预防和治疗方法全解析
很多人以为龋齿只是个小问题,直到某天吃饭时突然疼得直冒冷汗,才发现这颗"小蛀牙"已经悄悄侵蚀到了牙神经。龋齿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,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70%,成年人中更是每10人就有9人存在龋齿问题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看似普通却隐患不小的牙齿问题。
你的牙齿正在被"溶解"
当甜食残渣停留在牙齿表面超过20分钟,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就会将这些糖分解成酸性物质。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腐蚀牙釉质中的矿物质,形成微小的孔隙。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,这个过程往往不痛不痒,直到某天你突然发现牙齿上出现了褐色或黑色的小点。
容易被龋齿盯上的地方是牙齿的沟窝、相邻牙缝以及牙龈边缘。特别是后牙,由于表面凹凸不平且清洁难度大,往往成为细菌滋生的"重灾区"。值得注意的是,初期龋齿可能只是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,这个阶段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逆转。
三个危险信号别忽视
种情况是吃冷热酸甜食物时牙齿突然敏感,这可能意味着龋坏已经接近牙本质。第二种是食物容易塞牙缝,提示相邻牙齿间可能出现了龋洞。糟糕的情况是夜间出现自发性疼痛,说明细菌可能已经侵入牙髓腔,这时单纯的补牙可能不够,需要做根管治疗了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很多人觉得"不疼就不用管",这是个巨大误区。龋齿就像滚雪球,越早处理代价越小。等出现明显疼痛时,治疗费用可能从几百元飙升到上千元,治疗次数也会成倍增加。
日常预防的五个黄金法则
招是改良版"巴氏刷牙法":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水平颤动,确保每颗牙每个面都刷到。第二招是善用牙线,特别是晚饭后,因为夜间唾液分泌减少,口腔自洁能力下降。第三招是控制零食频率,与其多次吃甜食,不如集中一次食用后立即刷牙。
不要小看第四招——定期检查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设备能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早期龋坏。后一招是针对特殊人群的,比如孕妇、戴矫治器者可以考虑使用含氟漱口水,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不同阶段的治疗选择
当龋坏仅限于釉质层时,医生可能建议涂氟或使用再矿化制剂。形成明显龋洞后就需要去除腐质并充填,现在主流的是树脂材料,颜色接近天然牙且粘接力强。如果龋坏较深接近神经,可能会先放置保护牙髓的药物再充填。
对于已经引起牙髓炎的龋齿,根管治疗是保牙的后手段。很多人闻"根管"色变,其实现在有治疗技术,整个过程比想象中轻松得多。需要强调的是,再好的假牙也不如自己的真牙,能保留活髓尽量保留。
关于龋齿的三大认知误区
误区一是"乳牙坏了不用治",实际上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发育,甚导致恒牙排列不齐。误区二是"补牙材料越贵越好",其实不同材料各有适应症,前牙区推荐美观的树脂,后牙区有时银汞合金反而更耐用。误区三是"洗牙会把牙缝洗大",事实上洗牙去除了原本堆积的牙结石,了牙齿本来面貌。
牙齿作为人体坚硬的器官,却经不起细菌日积月累的侵蚀。预防龋齿不需要什么,关键是把日常小事做到位。下次刷牙时不妨多花两分钟,也许就能省去日后看牙的几小时。记住,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,你的牙齿值得更好的呵护。


